中国媒体发表关于纳扎尔巴耶夫总统的文章
该文章作者为刘万江,文章就哈萨克斯坦独立至今所获得的成就,以及纳扎尔巴耶夫总统采取的政策进行了介绍。
文章中称,哈萨克斯坦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自愿放弃核武器库的国家。
作者还高度评价了纳扎尔巴耶夫总统为保障地区稳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与社会繁荣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以下是文章原文:
哈萨克民族之父--纳扎尔巴耶夫
努尔苏丹•纳扎尔巴耶夫--哈萨克斯坦的奠基者、哈萨克民族之父和精神领袖,备受哈萨克斯坦人民的尊敬和爱戴。这位在职时间与新生共和国历史相等的铁腕总统,不仅是哈萨克斯坦历史的主导者,也是苏联历史的活化石。纳扎尔巴耶夫在苏联时代末期与戈尔巴乔夫、叶利钦并称最有权势的苏联领导人,即使不得不面对苏联的解体,他也能成功退守哈萨克斯坦,把本该属于他的时代倾注到哈萨克斯坦的历史进程中,并把这里打造成属于他的"王国"。后苏联时代的其他领袖们,或早已溘然长逝,或黯然下野,甚至流亡他乡,唯有纳扎尔巴耶夫仍在总统宝座上意气英发。他使这个内陆深处的国家在中亚乃至亚洲持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并得到了"北方新加坡"的美称。哈萨克斯坦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的安定给了他更多的信心和意志力,也为其赢得了民心和选票,1991年独立以来的历届总统选举,纳扎尔巴耶夫均以至少85%的得票率胜出,蝉联总统一职长达25年,并且这一纪录还在不断被他自己刷新。
哈萨克斯坦居欧亚大陆地理中心,扼欧亚交通要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内陆国,拥有里海60%的石油储量,是世界第三大产铀国,自然资源丰富。曾有学者预言,谁控制了哈萨克斯坦,谁就控制了中亚,进而可控制欧亚大陆,说明哈萨克斯坦的"先天条件"是相当优越的。哈萨克斯坦在独立前是通过莫斯科看世界的,1991年该国从"红色帝国"倒塌的废墟中站起身子,自由的空气带来了无限的机遇,也为纳扎尔巴耶夫打开了一片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但也给稚嫩的哈萨克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危机。
"从牧羊人的儿子"到哈萨克领袖
1940年7月6日,纳扎尔巴耶夫出生于苏联哈萨克共和国阿拉木图州的一个哈萨克族牧民家庭。虽然其伟大的祖先卡拉萨依能率领哈萨克人击溃准格尔,但纳扎尔巴耶夫祖辈几代都是平凡的牧羊人。少时的饥饿与困苦磨练了纳扎尔巴耶夫,使他养成了强悍豪放、吃苦耐劳的性格和习惯。成年后他当过冶金工人、水泥工、锻工,其同事回忆说:"当大家都去跳舞时,他还在埋头工作。"他被评为"共产主义劳动突击能手",其照片被刊登在《共青团真理报》上。1967年,他以函授的形式学完了苏共中央党校的全部课程,并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这奠定了他政治道路的基础。纳扎尔巴耶夫的政治生涯是从铁米尔套市开始的,29岁时他便任该市重工业处处长,并先后任市团委第一书记、市党委第二书记、卡拉干达州冶金联合企业党委书记、州党委书记。正是在这时,纳扎尔巴耶夫受到了苏共中央二号人物苏斯洛夫的注意。1979年底,39岁的纳扎尔巴耶夫进入哈共中央委员会,任主管工业的哈共中央书记。纳扎尔巴耶夫是一个独立性强、决策果断和坚持己见的人,以"直言敢谏"闻名政界,并凭借积极进取的精神和稳健务实的政治作风迅速成长为一颗政治明星。1984年起,他开始担任哈萨克共和国部长会议主席一职,相当于政府总理,成为当时全苏各加盟共和国中最年轻的总理。可以说正是从这时起,纳扎尔巴耶夫开始在党内外积蓄力量,意图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年轻的技术型官僚凝聚在纳扎尔巴耶夫的周围,并不自觉地开始挑战以哈共第一书记库纳耶夫为代表的党务官僚的地位。1986年库纳耶夫下台,苏共中央空降了对哈萨克共和国一无所知的科尔宾来接任哈共"一把手",但哈萨克民族主义者拒绝接受科尔宾。年轻人聚集到勃列日涅夫广场上示威,声称"我们需要哈萨克族的领导人",纳扎尔巴耶夫也加入到示威的人群当中,这就是轰动世界的"阿拉木图事件",它拉开了苏联民族矛盾大爆发的序幕。虽然示威被镇压,但不仅丝毫未动摇纳扎尔巴耶夫的政治地位,还为其之后的上台赢得了群众基础。戈尔巴乔夫也有意提拔这位"出色的少数民族干部"。1989年,科尔宾离开哈萨克共和国,纳扎尔巴耶夫被苏共中央推到前台,担任哈共中央第一书记,并于1990年当选为哈萨克共和国首任总统;同年7月,他又担任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成为全联盟仅次于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的第三号实力人物。1991年"8•19事件"后,纳扎尔巴耶夫退出苏共中央政治局,随之他的国家也退出苏联,改称哈萨克斯坦;在同年12月举行的哈萨克斯坦总统选举中,纳扎尔巴耶夫以超过99%的得票率成功当选为该国独立后的首任总统。自此,他就站在这片土地的权力顶峰,至今犹然。
从噩梦到经济腾飞
20世纪90年代,哈萨克斯坦同大多数苏联地区一样,伴随着激情似火、独立岁月的还有通货膨胀、高失业率、工农业生产大幅跳水、饥荒、人口流失等种种后遗症。此时的哈萨克斯坦,基础设施陈旧不堪,经济体制畸形失衡,苏联时代的政治机器瞬间崩解,短时间内还无法组织一个稳定而又高效的管理机构。这些困境随时可能使这个刚刚独立的民族国家国不将国。正如一位困难时代造访哈萨克斯坦的记者所说:"今天的哈萨克斯坦就是一场可怕的梦,这场噩梦无法用战争、革命、瘟疫或全球性灾难来解释。"人们对国家的未来充满了悲观的情绪,政治评论家们预言哈萨克斯坦将迅速滑入最贫穷国家的行列,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因民众不满而爆发新一轮的革命。这种极端困境下,任何一个选择都会决定整个哈萨克民族的历史走向,哪怕有一个小小的错误都会葬送民族的未来。如此关键的决策也只有纳扎尔巴耶夫一个人能做,因为当时只有他掌握着哈萨克斯坦政治机器的命脉。纳扎尔巴耶夫承认,他与苏联地区的很多人一样,在独立时代里对过去的国家充满着感情,但他的政治信条是选择不应该建立在感情的基础上,而应建立在理智和对局势充分研究的基础上,他强调以"现实主义态度"对待政治和经济发展状况,提出"适应性改革"的概念,后苏联时代的改革要考虑传统制度、民族文化和地缘政治等种种因素。
在那个时代里,国民经济全面转型毫无经验可循,唯有"摸着石头过河",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纳扎尔巴耶夫主导引进自由企业精神,建立市场经济机制,面对企业大面积停滞,果断地分阶段推进私有化进程。首先将包括矿产、化学、冶金等大型实体经济部门的管理权交给具有丰富管理经验和先进技术的外国公司,并将这些企业私有化。对于这种近乎疯狂的"休克"疗法,指责声不绝于耳。然而,当大量外资持续注入、先进技术广泛应用、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之后,瘫痪的企业又重新焕发生机,国民经济稳步恢复,社会秩序也稳定下来。随之第二阶段,国家逐渐收回关乎国计民生等核心部门的控股权,这正体现了纳扎尔巴耶夫执政的稳健务实精神。他深切体会到发展经济才是硬道理,进而制定了"实现哈跻身世界最具竞争力五十强的国家发展战略",并提出"企业强则国强"的强国原则。随着大规模石油、天然气和铀矿资源的开发,哈萨克斯坦经济迅速腾飞,1993年,哈萨克斯坦人均GDP约为1500美元,2014年则超过13000美元,已经达到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
放下恐怖的红色遗产--自愿弃核
苏联的核能力是西方世界的梦魇,每每想起遍布苏联全境的核武库和穿梭于各大洋的苏联核潜艇,西方人士就后背发凉。"红色帝国"轰然倒塌后,西方世界把目光转向了这个"巨人"的核武器去向。
当时的哈萨克斯坦虽然并不是苏联解体舞台上的主角,但其境内104枚洲际弹道导弹、1400枚核弹头和240枚巡航导弹,令人毛骨悚然。新生的哈萨克斯坦拥有世界第四的核武库,仅次于美国、俄罗斯、乌克兰,其处于待命状态的核武器数量超过了英国、法国和中国的总和。哈萨克斯坦东部的塞米巴拉金斯克核试验场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核试验基地。此外,哈萨克斯坦还拥有自主指挥核系统的所有军事设施以及核武器生产和实验的整套工业体系。该如何对待这些强大而又危险,既能保家卫国又能毁灭家园,且需要高度控制的毁灭性系统呢?
纳扎尔巴耶夫引用哈萨克人俗语"受之是魔,弃之是宝"来形容它们,并为哈萨克斯坦选择了一条前人不曾走过的道路,那就是"弃核"。他在谈到哈萨克斯坦历史新篇章时说:"我们哈萨克斯坦人民之所以选择了放弃核武器,是因为我们自由了。只有获得了独立自主,才能走上和平的道路。我们在20世纪末提前自愿放弃核武器,向世界展示了21世纪应该是怎样的世纪,‘爬得越高,摔得越重',我们不想爬得多高,我们只想平静地生活。"这样的治国理念也为这个新生的国家赢得了国际尊重及和平的周边环境。哈萨克斯坦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自愿放弃核武器库的国家。为纪念哈萨克斯坦关闭塞米巴拉金斯克核试验场,联合国将每年的8月29日定为"国际弃核武器日"。
"坟墓"变首都--双星闪耀
如果说哈萨克斯坦弃核是纳扎尔巴耶夫对人类发展走向的预估,那么将首都从阿拉木图这座中亚最大的城市北迁至更加接近该国地理中心位置的决定,则是其国内发展战略的首要决策。迁都不仅有利于遏制北部俄罗斯族的分裂主义倾向,还有利于国家的均衡发展,消除苏联僵化模式在哈萨克斯坦的影响,重新塑造哈萨克斯坦国家机器。
但纳扎尔巴耶夫的这一决策对大多数人甚至是他身边的政治家们来说都是出乎意料的,以至于很多人都不愿意接受。对比阿拉木图这个宜居、美丽而又温暖的"苹果城",人们不愿提及那个遥远而又寒冷的草原城市--阿克莫拉,它在哈萨克语中的意思是"白色坟墓",是苏联垦荒时代的桥头堡,城市周围布满沼泽,人烟稀少,冬季温度低至-40℃。
纳扎尔巴耶夫不仅有着鹰一般的眼睛,还有着草原民族与生俱来践行理想的坚强意志,面对反对派的冷嘲热讽和民众的不理解,政府高效出台了一份详细的迁都决议,并以铁腕手段加以执行。到1996年底,新首都的建设工作轰轰烈烈地展开了,尽管很多地方的建设还只是雏形,纳扎尔巴耶夫还是告诉所有的建设者们,政府将于1997年迁到阿克莫拉。纳扎尔巴耶夫还把这座幸运的城市改名为阿斯塔纳,在哈萨克语中的意思就是"首都"。
数年之后,这座新都迅速崛起,一大批新建筑拔地而起,各项基础设施逐步完善,阿斯塔纳成为哈萨克斯坦新的政治、经济中心,与阿拉木图双星闪耀,推动了哈萨克斯坦的均衡发展,完善了哈萨克斯坦的经济布局。如今,再也没有人质疑纳扎尔巴耶夫总统20年前的疯狂决定了。
苏东剧变后,与诸多国家迅速倒向西方不同,纳扎尔巴耶夫强调开展"面向东西方的外交",奉行"积极、多元、平衡"的外交政策,并按远近、亲疏和重要程度建立了成熟的坐标体系:优先发展同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的伙伴关系,这是哈萨克斯坦稳定的基石;重视与美中欧等大国的高水平互动关系,以便获得技术、管理和资金;同时加强与土耳其等伊斯兰世界的联系。舆论也称纳扎尔巴耶夫是"欧亚两个世界、东西两种文化、极权主义与自由民主两种政治制度的产儿"。
长袖善舞--务实平衡的外交策略
21世纪初,众多独联体国家发生了"颜色革命",对纳扎尔巴耶夫和新生的哈萨克斯坦来说无疑是个不小的考验,对此,纳扎尔巴耶夫采取了"平衡"的方法来应对。他深知美国是"颜色革命"的推手,注重与美国这座"灯塔"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纳扎尔巴耶夫对美外交充分体现了灵活、务实的原则,伊拉克战争爆发后,哈萨克斯坦是中亚地区唯一一个向伊拉克派兵的国家。哈萨克斯坦还为西方在阿富汗的反恐行动提供支持,允许其在必要情况下使用哈萨克斯坦的领空和机场。纳扎尔巴耶夫还同意将哈萨克斯坦优质的石油输送到美国主导的石油管道中去。作为回报,美国很早就给予纳扎尔巴耶夫"正常贸易关系地位",并取消了"杰克逊•瓦尼克修正案"对哈萨克斯坦的限制,美国政治家们也在各种场合称赞哈萨克斯坦是"美国人的朋友"。
与此同时,纳扎尔巴耶夫也没有忽视俄罗斯在哈萨克斯坦外交中的地位。哈萨克斯坦与俄罗斯的历史渊源和地理位置决定了两国世代友好的战略伙伴关系,哈俄两国的合作不仅有双边基础上的,还有独联体框架下的。纳扎尔巴耶夫允许俄罗斯继续使用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拜科努尔航天中心,支持俄罗斯成立统一经济空间的计划,同时维持俄罗斯在哈萨克斯坦境内众多的军事设施和基地。纳扎尔巴耶夫一方面表示要发展与北约的关系,参加欧洲安全体系以维护国家安全,另一方面又强调发展同北约关系的前提是"不损害独联体内的军事合作"。乌克兰在与俄罗斯的民主之争、天然气价格之争、塞瓦斯托波尔港口租用问题、克里米亚归属问题等争端中大伤元气;与之相反,哈萨克斯坦则在哈俄合作中收获颇丰。凭借其刚柔并济、务实平衡外交政策的有效施展,纳扎尔巴耶夫成为原苏联地区屈指可数的能让美俄中都信赖的伙伴。
政治世俗化与民族宗教和解
当红色神话破灭后,各类"救世主"游走在这个迷茫封闭的国度,怂恿人们相信他们的说教,这对国家的稳定构成不小的威胁。对此,纳扎尔巴耶夫在《危机十年》中说:"宗教在哈萨克斯坦不是将自己置于民族和政治对立面的竞争团体,而是哈萨克人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补充。"虽然哈萨克斯坦是穆斯林国家,但伊斯兰教在这里并没有演变为政治力量,纳扎尔巴耶夫在总统就职仪式上并没有像大多数伊斯兰国家元首那样将手放在《古兰经》上宣誓,而是将手放在哈萨克斯坦的《宪法》上。在被问及他是否为穆斯林时,纳扎尔巴耶夫坦率地说:"我不回避我过去是共产党员,因此这个问题我很难回答。不过,复活节时我就到东正教教堂,斋月时我拜访穆斯林清真寺......我遵循这样的思想原则,那就是上帝只有一个,而通往上帝的路有千万条。"正是这种灵活务实的宗教理念造就了哈萨克斯坦多元宽容的宗教环境,这里从来没有发生过对非伊斯兰教派和其他宗教仪式的强烈对抗,对无神论更是采取完全的宽容态度。
20世纪90年代初,众多独联体国家掀起排俄浪潮,使得这一地区民族问题愈加复杂。哈萨克斯坦境内正式登记的民族有130多个,纳扎尔巴耶夫强调族际和睦,通过立法措施,严厉打击煽动民族对立情绪的政党和团体,安抚各个少数民族,必要时甚至不惜牺牲哈萨克族的部分利益,团结俄罗斯族,保留俄语作为官方语言,保护少数民族官员的利益......这使得哈萨克斯坦20多年来从未发生过重大民族冲突。在纳扎尔巴耶夫的倡议下,1995年,哈萨克斯坦成立了旨在融洽民族关系的专门机构--哈萨克斯坦各族人民大会。全国建立了上百个民族文化中心,以保护和发展各民族语言、文化和传统。同时,纳扎尔巴耶夫还发起了一项旨在让出走的哈萨克人回归故土的运动。自独立以来,已有60万哈萨克人返回故土,国家为他们提供土地、住房,并提供就业协助。在独联体国家中,哈萨克斯坦为解决民族和解问题实行的政策最为有效。
在国际上,纳扎尔巴耶夫倡议并组织召开了世界与传统宗教领袖大会,协调世界各传统宗教之间的对话,他认为对话能最大程度压缩极端主义的生存空间。自2003年以来,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已经成功举办了5届世界与传统宗教领袖大会,吸引了世界各国宗教团体、宗教人士以及国际组织和政府的积极参与。由纳扎尔巴耶夫领导的哈萨克斯坦,成功完成了这项艰巨的任务,如此大规模的世界宗教领袖集会尚未在其他地方举办过,哈萨克斯坦为此专门建造了一座面向所有宗教的建筑--"和平与和解宫"。
一体化的倡导者
苏联解体前夕,纳扎尔巴耶夫竭力维护摇摇欲坠的联盟,当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肢解帝国的时候,远在南部边陲的中亚国家被摒弃在核心决策圈外。三国签订《别洛韦日协定》后,纳扎尔巴耶夫控制住自己的失望之情,立即同中亚四国协商,力促独联体的建立。
多年来纳扎尔巴耶夫致力于独联体国家一体化的深入发展,面对独联体长期独而不联、有名无实的现状,他深感焦虑,并于1994年提出建立新型的独联体--被他称为"欧亚联盟"。纳扎尔巴耶夫认为独联体国家有着共同的精神气质和管理机制,苏联时代建立起来的血脉及经济联系是无法割裂的,地区一体化是消除贫困的最佳方式,也是遏制恐怖主义的有效方法,他认为应坚持在保留独联体国家民族主权的基础上,各国间进行更紧密的经济和安全合作。虽然许多学者和社会活动家积极支持纳扎尔巴耶夫的建议,但独联体的主要政治家们或对他的建议不屑一顾,或像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卡里莫夫那样对此持激烈的批判态度,一些政敌甚至试图把他的"欧亚联盟"说成是变相的恢复苏联。这样的指责是偏激的,纳扎尔巴耶夫谈及的是建立在经济利益和理性民族利益基础上的自由一体化。在纳扎尔巴耶夫的积极推动下,欧亚经济共同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欧亚经济联盟等一体化组织相继成立,且各成员国已经从中得到了显而易见的好处。虽然纳扎尔巴耶夫在22年前提出的"欧亚联盟"至今仍没有完全实现,但不管是想法还是计划,不仅没有被忘记,还获得了实质性进展。
纳扎尔巴耶夫还十分重视国际协同对话组织的建设。24年前,冷战阴云还未消散,哈萨克斯坦独立不到一年,纳扎尔巴耶夫就在联合国代表大会上首次提出了建立一个亚洲的地区性安全合作组织的倡议,旨在通过各国专家、学者和领导人之间的协同对话,消弭相互间的误解和冲突,保障地区稳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与社会繁荣。他还建议将这个地区性安全合作组织定名为"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这便是今日"亚信会议"的由来。
"温和的独裁者"
纳扎尔巴耶夫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现实主义者,他迷恋于集中权力,牢牢控制舆论工具,争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坚决反对提自由民主、民族主义等不切实际的口号,强调民主改革的阶段性,重视社会稳定。他认为在思想保守、无自由主义传统且伊斯兰教束缚极深的中亚地区,过早渲染民主自由会起到揠苗助长的作用,"先经济,后政治"是他为国家发展开出的良方。纳扎尔巴耶夫从不讳言要强化总统集权,保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故而该国不少工厂、矿山、银行和其他核心产业都控制在其亲信手中。
对于外界的专政质疑,纳扎尔巴耶夫认为"过渡时期的温和独裁"是可行的,独掌大权但体恤民情,在哈萨克民族"崇尚领袖"的政治土壤里,他的威望能深入到每个国人的骨髓里,在哈萨克斯坦的马路上、闹市区、办公室、学校等处都可以看到纳扎尔巴耶夫的画像,甚至其总统竞选对手、生态学家叶列乌西佐夫都向其投了赞成票。哈萨克斯坦一位议员说:"世界之所以能够了解一个民族,往往是因为这个民族所出现的伟人,而哈萨克斯坦民族为世人所知,是因为我们有伟大的努尔苏丹•纳扎尔巴耶夫。"国民对纳扎尔巴耶夫的崇拜由此可见一斑,故而哈萨克斯坦取消了对总统年龄的限制,并赋予纳扎尔巴耶夫无限次参选的权利。2010年,哈萨克斯坦议会强行通过议案,授予纳扎尔巴耶夫"民族领袖"称号。根据这项决议,纳扎尔巴耶夫将不需承担政治决策的责任,并享有免遭调查和逮捕的权利,针对其本人的"蓄意侵害",将被定性为恐怖主义罪行,且其将来离任后依旧享有这些权利。
纳扎尔巴耶夫拥有如此高威望的秘诀在于人民能切身感受到他的政绩,朴素、务实和亲民的执政风格也为其加分不少。人民的需求,如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宅、食品等问题,始终是他关注的重点。哈萨克斯坦人民把纳扎尔巴耶夫看作是"最信任的政治家",与其说是人民选择了纳扎尔巴耶夫,不如说是人民选择了社会稳定和生活富足。
2015年4月27日,纳扎尔巴耶夫第五次当选哈萨克斯坦总统,这也再一次证明,人民还未在本国政客中找到其他可以托付未来的人,纳扎尔巴耶夫笑傲政坛也就不足为奇了。至于纳扎尔巴耶夫的总统生涯何时会画上句号,或许我们还需要慢慢等待。
【编译:昂哈尔 审校:木合塔尔•木拉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