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历史祖国——中国与伊朗归侨在北哈萨克斯坦的乡村振兴梦
(哈萨克国际通讯社讯)近年来,来自劳动力充裕地区以及怀念故土、从海外归来的侨民,将乡村视为新生活的起点。
通过“劳动”国家计划,许多家庭迁移至北哈萨克斯坦州,在此翻开人生新篇章。
伊朗归侨的奋斗之路
纳吉布·卡扎克于2021年从伊朗回归历史祖国。如今,他的家庭全身心投入乡村生活。他使用了政府提供的150万坚戈的无需偿还的资助金,将牲畜棚的奶牛数量增至30头,并负责牧放村里的牲畜。
他的12岁长子帕尔西是父亲的得力助手。
- 已经适应了这里的天气。刚来的时候,早上醒来发现下雪了,后来还经历了寒冷的冬天和暴风雪。夏天到来时,我们的心情也随之振奋,开始投入工作。这个牲畜棚是我用自己烧制的砖块,在两个兄弟的帮助下,一个月内建成的,- 纳吉布说。
纳吉布忙于户外事务时,他的妻子马赫塔普照顾孩子、操持家务,为家庭带来温馨与和谐。
马赫塔普回忆,他们此前住在伊朗北部港口城市班达尔土库曼,生活并不差。
- 那是个旅游城市,人口密集,我有自己的店铺,还有高等教育学位。我们是为了孩子们的未来,决定回归历史祖国的,- 她说。
这对夫妇育有五个孩子,最小的女儿德莱于去年出生。较大的孩子在村里的学校接受哈萨克语教育,学习成绩优异。他们的亲属仍留在伊朗,双方通过频繁联系保持联络。
纳吉布是一名木材加工工程师,面对困难从不退缩,计划颇多。去年,他在院子里种植了40棵苹果树苗,大部分已成功扎根。他希望未来能振兴当地稀缺的苹果园。近日,家庭还购买了一辆新车。
本地移民的创业故事
纳吉布的邻居卡吉穆坎·乌特普别尔根诺夫来自塔拉兹,在村里生活近三年。
最初,他受雇到附近村庄牧牛,因喜欢此地风光,很快将家人接来。他曾在当地农场担任焊工和拖拉机手,如今计划发展自己的事业。
- 我在这间牲畜棚养奶牛,每天早上交付30升牛奶。旁边的棚里养羊。今年的目标是建鸡舍,已经在收集材料。孵化器里孵出了第一批小鸡。鸡蛋需求一直很高,计划先将鸡的数量增加到300只,- 卡吉穆坎说。
来自突厥斯坦的移民家庭
来自突厥斯坦州的阿利穆哈马德·沙马耶夫和古尔娜兹·扎帕尔也在此定居。
年满30岁的古尔娜兹是七个孩子的母亲,最小的儿子阿米尔汗在村里出生。
他们通过“劳动”计划获得150万坚戈资助,目前拥有五头奶牛,每天交付35升牛奶。
此外,他们还购买了西门塔尔、奥列科尔和安格斯品种的小牛,梦想开办自己的农场。
中国归侨的传统复兴
托克塔尔别克·阿拉什别克从中国移民到哈萨克斯坦已近两年。这位勤劳的公民与妻子巴吉拉·马赫穆德致力于复兴民族传统。
巴吉拉利用挤出的牛奶制作奶油和黄油,按传统方法发酵酸奶、制作奶酪并晾干,产品需求旺盛。他们计划近期养马并销售马奶酒。
如今,摩托车和汽车取代了马匹用于牧放牲畜。托克塔尔别克不仅管理自家的20头奶牛、十余匹马和100只羊,还负责村里的牲畜放牧。
他计划在耶斯勒河边的林地搭建三座毡房,养马并引进骆驼制作骆驼奶,发展生态旅游。
- 去年我试着搭建了一座毡房,前来度假的人络绎不绝。这里的土壤肥沃,适合农业。在中国,土地稀缺,饲料价格高昂。而在这里还有国家支持,听说可以申请最高500万坚戈的资助,我打算试试,- 托克塔尔别克说。
乡村基础设施与社区支持
四个家庭所在的村庄位于主要公路沿线,社会设施齐全,包括文化中心、幼儿园、容纳250名学生的寄宿学校、医疗站、警察局、磨坊、面包房、三家餐馆、两家旅馆、十家商店和一座清真寺,居民约1300人。
达拉拜·卡布杜阿里耶夫曾是城市公务员,1.5年前担任尼古拉耶夫卡村行政长官。
去年洪水期间,他通宵奋战,成功保护了一条街道的居民和牲畜,获颁“尊敬”勋章。
他介绍:
- 今年将修缮村内道路。去年投入5000万坚戈修缮了医疗站,1.07亿坚戈新建了文化中心。270户家庭已接入自来水,村里与州中心有公交连接。今年还投入1.88亿坚戈对学校进行大修。当地农场也提供大力支持。
移民数据
据北哈萨克斯坦州劳动力流动中心数据,自2016年以来,共有17,204人从劳动力过剩地区迁入,其中包括1,093名归侨,主要来自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蒙古、伊朗、中国和俄罗斯。
去年,710个家庭(共2,340人)从南部地区迁入,105个家庭(共207名归侨)从海外归来。今年计划接收2,969名来自劳动力过剩地区的移民和175名归侨。
这些家庭的故事在村庄交织。无论来自不同地区还是海外,他们因勤劳、家庭责任感和对未来的信心而紧密相连。
【编译:木合塔尔·木拉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