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速 哈萨克斯坦在区域金融格局中迎来新角色

Photo: Фото: pixabay.com

(哈萨克国际通讯社讯)近年来,中国在全球范围内持续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特别是在跨境结算体系与数字货币应用方面取得显著突破。这一趋势不仅重塑了国际金融体系的结构,也为包括哈萨克斯坦在内的中亚国家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人民币在全球贸易体系中的地位上升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最新发布的调查报告,人民币在全球外汇交易中的占比已提升至8.5%,日均交易额约8170亿美元,位列全球第五,仅次于美元、欧元、日元和英镑。与此相对,英镑的交易份额已从12.9%下降至10.2%,显示人民币国际使用范围正快速扩大。

《2025人民币国际化报告》指出,地缘政治不确定性、贸易壁垒增加及美元利率波动促使许多新兴市场国家逐步减少对美元依赖,转而在国际交易中使用本币和区域货币。东南亚、中亚及非洲国家成为人民币使用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数据显示,全球南方经济体的外汇储备中美元占比已降至58%,创下20年来最低水平,显示“去美元化”趋势在加速推进。

Фото: Коллаж: Kazinform/ Canva

人民币跨境结算在中亚地区的突破

随着中国人民银行跨境支付系统(CIPS)的不断完善,截至2024年底,CIPS系统已覆盖全球189个国家和地区,境内外参与机构超过1700家。系统年处理跨境人民币业务175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3%。

这一基础设施的完善,为哈萨克斯坦企业与中国伙伴直接以人民币进行结算创造了条件。

2022年,中国人民银行与哈萨克斯坦国家银行签署了在哈萨克斯坦建立人民币清算安排的合作备忘录,并授权中国工商银行(阿拉木图)担任哈萨克斯坦人民币清算行。这使得哈国成为中亚地区首个正式接入人民币清算网络的国家。

工银阿拉木图与中国建设银行阿斯塔纳分行共同构建了中哈两国跨境人民币业务的金融通道,为中哈贸易投资提供了安全、高效的清算服务。

截至2025年,工银阿拉木图不仅成为人民币兑坚戈的主要做市商,还直接进入中国银行间外汇与债券市场,显著提升了哈国金融机构参与人民币市场的深度。

Фото: China Daily

哈中贸易新实践:跨境电商平台人民币结算落地

哈萨克斯坦跨境电商平台 ALEM MARKET 近期完成首笔以人民币结算的跨境交易,标志着人民币在中亚数字贸易领域实现实质性落地。该笔交易通过CIPS系统完成,仅耗时10分钟,相比传统美元结算模式,支付效率提升数十倍。

这一成果离不开工银阿拉木图与建行阿斯塔纳分行的配合。两家机构作为CIPS系统直接参与者,为交易提供清算通道与流动性支持。这标志着人民币跨境支付已从传统贸易扩展至电商、金融科技与服务业等新兴领域。

Фото: Мухтор Холдорбеков/Kazinform

人民币国际化的宏观背景与哈萨克斯坦的战略考量

人民币国际化不仅是中国的金融战略,也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支撑。随着中哈合作在能源、交通、金融等领域不断深化,人民币的使用将有助于降低汇兑风险、简化结算流程,并强化区域供应链的金融安全。

人民币结算机制为哈国带来三方面积极影响:

• 贸易便利化 —— 企业可直接以人民币与中国伙伴结算,减少美元兑换成本;

• 金融多元化 —— 本币与人民币直接报价,有助于提升坚戈在区域外汇市场的活跃度;

• 投资吸引力 —— 人民币贷款与债券业务的扩展,推动哈国金融市场与亚洲资本市场联通。

然而,人民币国际化也意味着区域货币依赖结构的调整。如何在扩大人民币使用的同时,维护本币稳定与金融主权,将是哈萨克斯坦未来金融战略的重要议题。

结语

随着人民币在全球贸易、投资和支付体系中的地位持续提升,中亚正逐渐成为这一国际化进程的重要节点。

对于哈萨克斯坦而言,人民币清算体系的建立不仅是金融合作的新里程碑,更象征着哈国在全球金融格局重塑中的“桥梁角色”——连接欧亚大陆的金融通道,正在以稳健的步伐形成。

【编译:木合塔尔·木拉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