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斯坦外交的关键不是抽象理念,而是可操作的功能性平衡——阿塞拜疆专家解析
(哈萨克国际通讯社讯)今年秋季,哈斯穆-卓玛尔特·托卡耶夫总统先后对中国、美国和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阿塞拜疆巴库政治技术中心主席、政治学者、分析视频频道“Vali Alibayov: Политика без иллюзий”作者瓦利·阿利拜沃夫在接受哈萨克国际通讯社(Kazinform)采访时指出,这一系列高层互动体现了哈萨克斯坦外交的沟通能力与战略定力。
阿利拜沃夫表示,托卡耶夫总统的外访安排内容广泛而密集——从阿联酋、约旦、土耳其,到区域内部会晤,再到萨马尔罕“中亚—欧盟”峰会和加巴拉突厥国家组织会议。相比之下,北京、华盛顿和莫斯科之行具有完全不同的战略意义。“哪怕是看似不那么引人注目的国家访问,也为阿斯塔纳增添谈判份量。总统以积极沟通、务实合作和具体项目走进世界主要首都,这强化了他的外交立场。此次对中国、美国和俄罗斯的访问,与哈萨克斯坦的整体外交布局高度契合,彰显了国家正在构建广泛、多元的联系网络,而非依赖一两个方向。”
他指出,哈萨克斯坦处于全球最敏感的地理节点之一:与俄罗斯拥有漫长边界,对中国通道存在结构性依赖,同时与美国和欧洲的互动日益增长。“这些既是资源,也是脆弱点。国家没有物理空间去做‘单向选择’。过度靠向一方会立即给另一方带来压力。因此,平衡不是一句漂亮的话,而是国家生存与稳定的工具。对三大强国进行国事访问,本质上是保持等距关系的实践,是与每个大国建立并维护直接、有效沟通渠道的方式。”
在他看来,哈萨克斯坦的任务,是在多方利益交汇的空间中学会“有效共处”。
“事实证明,哈萨克斯坦能够构建非抽象、可执行的功能性平衡:
与中国侧重经济与通道建设,
与美国侧重未来、科技与现代化,
与俄罗斯侧重安全与物流。
这些方向彼此区分开来,没有汇聚成单一焦点。正因如此,哈萨克斯坦避免了利益直接冲突,使多元外交不只是口号,而是实际运作的机制。”
谈及哈萨克斯坦在东西方与俄罗斯之间的平衡原则,阿利巴伊ов强调核心逻辑十分明确:“避免对任何一方形成关键性依赖。重点不是‘与所有人都保持友好’,而是管理风险,降低脆弱性。”
他进一步分析称,东向(尤其中国及更广泛的亚洲方向)意味着物流、工业与基础设施;西方则代表技术、投资与现代金融法律实践;而俄罗斯方面,则涵盖安全、能源链条、过境与人文因素。“哈萨克斯坦从未试图把这些整合成一个统一的‘超级轴心’,而是明确各方向的功能,避免相互挤压。”
阿利拜沃夫指出,这一模式之所以能够运作,不仅得益于阿斯塔纳的战略选择,也源于主要大国之间的利益平衡。“中国需要与哈萨克斯坦保持稳定互动;西方国家希望与地区维持建设性对话;而俄罗斯在当前复杂环境下仍展现出保持工作级联系的意愿。多方均衡,使哈萨克斯坦在外交上拥有机动空间。”
他表示,哈萨克斯坦始终坚持自身的外交原则:不参与针对特定国家的阵营与机制,不卷入反华或反俄倡议,同时保持与美欧的开放合作。“这种做法让各方将哈萨克斯坦视为稳定可靠的伙伴。即使存在分歧,阿斯塔纳也不会触碰其核心利益。在当下高度紧张的国际环境中,这种可预测性尤为珍贵。”
专家同时提到,平衡也具有重要的国内意义。“哈萨克斯坦社会并不单一,不同群体在文化与身份认同上分别面向俄罗斯、土耳其、西方或伊斯兰世界。在这样的背景下,外交平衡本身就是维护内部稳定的关键机制。如果国家突然偏向某一方向,国内紧张情绪可能加剧。当前模式的优势在于其灵活性以及对不同社会期待的兼容能力。”
阿利拜沃夫强调,哈萨克斯坦在深化对华战略伙伴关系的同时,保持对美对话,并在全球矛盾加剧的情况下维持与俄罗斯的稳定关系,体现了其作为负责任国际参与者的角色。“负责任体现在可预测性、连贯性和在困难时刻依然愿意开展对话。哈萨克斯坦不让本国成为大国博弈的竞技场。在中亚地区,这一点尤为重要。”
他指出,阿斯塔纳没有破坏现有的国际平台,而是有效利用它们,例如联合国、上海合作组织、C5+1以及突厥合作机制。“国家寻求减少风险,而非打破结构。从这一角度看,总统的国事访问进一步巩固了哈萨克斯坦作为稳健、理性行动者的国际形象。托卡耶夫总统的积极外交不仅回应外界倡议,也推动本国提出在交通、能源、水资源、安全等领域的自身方案。外部因素仍将产生影响,但国家提出的主动倡议越多,越能降低卷入他国剧本的风险。高层访问在此过程中提供了额外资源与论据支撑。”
阿利拜沃夫最后总结,哈萨克斯坦凭借稳定、平衡、可预测的外交路线,在区域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建设性作用。
【编译:木合塔尔·木拉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