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时报:没有理由对全球经济恐慌

对全球经济产生悲观情绪从来不需要太多想象。总有某个地方、某件事出错,常常是很多地方同时都出了错。再没有比眼下更容易成为一名悲观主义者的了。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利马召开年会后,值得焦虑的理由从四面八方涌向与会代表。
其中最根本的焦虑原因是增长。自7月以来,IMF对其所有预测都做了减法。最差奖得主为之前快速增长的巴西,其增长率被下调1.5个百分点,如今预计将遭受连续两年的经济衰退。其他同样遭受大宗商品价格低迷打击的国家也备受煎熬,其中包括加拿大、尼日利亚和俄罗斯。
以经济权重来看,中国比这些国家加在一起都更重要。从IMF维持对"中央王国"(Middle Kingdom)的预测不变中,一些人将得到些许安慰。但是IMF早前的预测已经指向以中国标准来看非常严重的放缓。即使是这些预测,也有赖于中国经济成功地转向更加由消费者驱动的增长模式。在今年夏天北京方面随意的政策干预后,某些事出错的风险将有所增加。
其他风险成为第二个值得焦虑的方面。对于大师级悲观主义者来说,当增长预示银根收紧和金融混乱时,即使增长本身也成了一个值得担心的理由。在发达经济体耗时数年控制其债务时,新兴世界正向着相反的方向快速前进。很多国家如今捉襟见肘,容易受到任何一场金融小灾难的冲击——比如美国货币政策立场出现转变。
由于美元走强,以美元计算,今年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将出现自2009年以来的首次下滑。如果人民币没有捆绑美元、或者新兴世界没有那么多以美元计价的债务的话,美元走强的影响将是微乎其微的。因为世界已然如此,美国状况的变化将向海外传递出强大的涟漪反应。新兴经济体有条件来应对美国货币政策态度上的突然改变,但是鉴于上次美国收紧货币政策是在9年前,现在亦无法排除发生严重事故的可能。
而整个大背景是对政策制定者缺少击退又一次冲击的弹药的担心。以美国前财长劳伦斯•萨默斯的话来说,货币政策"基本上已经用尽",世界各国必须部署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否则会陷入低增长的泥潭。
像英国和德国这类拥有债券市场的信任、而又饱受基础设施破旧之苦的国家,借钱去投资的理由很充足。但是现在发出全球警告为时尚早,而且也有很好的理由不放弃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批评者不可能两全其美。如果货币政策收紧可能造成如此破坏力,那么推迟收紧也将有帮助。确保这一点的方式之一是,改变央行目标,比如把目标改成名义GDP增长。另外,更激进的办法是允许货币融资成为央行工具包的一部分。这通常会引发对发生不可控制的需求面通胀的警告,但是再一次,批评者不可能两者兼顾——此刻担心收入停滞,下一刻又担心工资-物价螺旋上升。
尽管值得担忧的种种理由在变,但保持乐观的根本原因一如既往。管理良好的经济体往往都会增长,而增长速度由技术变革和人口增长决定。有关如何管好经济的原则不受突然变化的影响,纵观历史,警报响得总是比紧急情况真正发生要频繁的多。全球政策制定者有诸多理由来保持警觉,但是根本没有理由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