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再陷危机 中资企业何去何从?
面对危机,伊拉克总理马利基请求美国提供空袭力量支持,与此同时,美国参议员表示,总统奥巴马可能会"绕过"国会,对伊拉克的最新变局采取行动。
剑拔弩张,似乎将人们带回到11年前美军空袭轰炸巴格达、扳倒萨达姆的一幕。 "挤出效应"? 对目前伊拉克局势出现的变数,大致有两派观点,一种观点认为2003年以美国为首的联军对萨达姆政权的打击埋下祸根;另一种观点认为,西方在"一朝被蛇咬"后,在叙利亚问题上迟迟"无为",导致今天伊拉克的危机。 中东问题专家、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教授高祖贵对BBC中文网说,目前局势与2003年伊拉克战争有关联,但并不直接。 "从地区角度来说,叙利亚危机出现了变化,此前叙政府和温和反对派的二元对峙,演变为政府、温和反对派和ISIS三派力量的较量。" 高祖贵说,随着叙利亚巴沙尔政府势力的不断扩大,对激进反对派的战斗优势也越来越大,大大挤压了ISIS在叙利亚境内的活动空间,迫使其将活动区域转向伊拉克的北部和西部。
伊拉克的ISIS成员据报约一万人左右,但过去两周,激进武装人员势如破竹,夺取了诸多北部城镇,政府军似乎不堪一击,为何如此呢?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教授王京烈对BBC中文网说,在美国推翻萨达姆政权后,在伊拉克构建了一个新的政体,即"复合式的分权政治结构",既参杂了种族的因素、又有教派的因素,境内有库尔德族、什叶派和逊尼派穆斯林三大势力,其分权造成了复杂的局面。 伊拉克以什叶派为主,在马利基执政后,并未融合各派分歧上取得进展,美国也公开指责马利基的"无为"导致了目前的危机,逊尼派则感到受到马利基政府的歧视,而ISIS则利用了这一憎恨情绪,卷土重来。 王京烈说,中东地区由于其特殊的民族和宗教因素,加之发展阶段不同,所以需要"适度权威",方能维持稳定,"西方国家所谓的负责任地干预政策"其实是导致了局势的恶化。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教授高祖贵认为,正是伊拉克这种复杂的宗教和民族矛盾,让美国也不敢轻举妄动。 静观其变
伊拉克是中国第五大石油供应国,伊拉克战争后,中国从伊拉克进口石油减少,但过去五年来,中国对伊拉克的投资和进口快速提升。 中国的"三桶油"(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都在伊拉克有运营,中石油规模最大,在伊拉克南部产油区有四个项目,去年产量据报近三亿桶,占其海外产量的1/3。中资企业在伊拉克的员工约一万人。 虽然埃克森美孚、英国石油开始公司等西方大石油公司开始从伊拉克撤离部分员工,但截至目前,中资企业似乎并没有采取类似行动。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教授高祖贵对BBC中文网说,现在中资企业是"按兵不动、静观其变"。 高祖贵说:"伊拉克的局势已经对国际石油市场产生影响,对中国这个对外石油依存度比较高的国家来说,风险因素当然很大。" 他说,中国现在要做的就是试图推动马利基能发挥作用,来化解目前危机,中国"这不仅是保护中国的利益,也是伊拉克自身利益"。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教授王京烈说,面对种种风险,中国已有意识地拓展不同石油来源渠道,以图分散风险。 王京烈说,与英美石油企业相比,中资企业在伊拉克和其它中东国家有"人缘优势",当地民众对中资企业和员工态度友好,不到万不得已,中资企业不会轻易言退。 虽然伊拉克的油田和出口设施主要集中在巴士拉附近的南部地带,但巴格达北部200公里处的最大炼油厂拜伊吉(Baiji)周三遭到ISIS武装人员攻击,导致停产,由于该油厂主要供应伊拉克国内能源需求,伊拉克自身能源供应也面临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