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分析:世界格局影响下的中俄关系
中国和俄国的关系百年来跌宕起伏,共同的意识形态并未使两国关系更密切,类似的战略处境和共同的利益却成了友好的纽带。 作为大国,中国和俄国都曾是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代表性国家,曾因共同的意识形态而结盟,也曾因相互矛盾的国家利益从磕磕碰碰到水火不容。在变动的世界格局中,中俄关系走到了建交65周年的时刻,两国关系现状和走向令人关注。 人们在看待国家关系时,常常会首先关注到两国的大人物的交往。 大人物 近日,据"俄罗斯之声"广播电台报道,俄罗斯联邦委员会主席瓦伦蒂娜•马特维延科在北京会晤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会面后她对记者说,习近平说中国"不管我们承受多大的压力","永远不会支持对俄罗斯的制裁,也不会参与"。 此言一出,让力挺中俄友好的一些网民激动地评论说,中俄两国现在是联合起来对抗美国西方霸权主义的时候了! 网民们可能知道马特维延科是仅次于俄国总统和总理的高官,也许他们了解不多的是,她在西方因乌克兰问题制裁俄国的黑名单之上名列前茅,她本人的故乡还在乌克兰西部。她现在没办法去西方,可以去东方。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不少中国官媒都引述了"俄罗斯之声"的报道,但中国官方似乎并没有高调回应这一报道或网民的激动。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副所长波特雅科夫接受BBC中文网的电话采访时说,前两年,美国展开"重返亚洲"政策,中国受到很大外交压力,似乎更需要俄国,在两国关系中更积极主动。而今天,受到孤立的俄国在国际舞台上特别需要中国。 波特雅科夫认为,虽然俄国政府和媒体高调评价中俄战略关系,但双方的关系是互利互惠的,也许过两年随着美国更能专注于"重返亚洲",中国又会需要加强对俄友好的努力。 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助理教授科尔松对BBC中文网说,中俄两国不得不友好共处,因为两国是邻国,有共同的漫长的边境线,没办法不来往。 小人物 纵观过去,中俄史不仅是等大人物的创作,包括侵吞中国大片国土的沙皇和丧权辱国的清帝,希望把中国置于共产国际领导下的斯大林和另立东方革命中心的毛泽东,两国无以数计的普通人物都曾主动或被动跨过边境线,影响到对方国家的政治、历史和经济。 近年来,中国和西方的学者们重新回顾第一次世界大战之际发现:正因为这场起源于西方列强改变世界格局的大战, 人口大国中国派出20多万名(一说是50万)劳工前往俄国,为俄军挖战壕、搬弹药,建铁路,成为沙皇的"苦力"。随着俄军战败,这些人中大多境遇十分悲惨,而俄国布尔什维克革命爆发后,至少约4万在俄国的中国人加入了苏联红军,投身于惨烈的战争。 英国学者马克•奥尼尔撰写的《从沙皇的铁路到苏联红军》一书近期出版,向对这段历史了解甚少的西方读者介绍了中国人参与到塑造现代国际结构、影响现代国际共运的这段传奇历史。 奥尼尔对BBC中文网指出,俄国革命是20世纪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在西方列强试图把刚刚诞生的布尔什维克扼杀在摇篮中的时候",中国的部分劳工积极参与到苏维埃政权的武装反击中,比如中国人任辅臣组织了红军第一支"中国红鹰团",成为战争英雄。而前苏联秘密警察克格勃的前身"契卡"中也包括大批中国人。 中国有学者称,在1919年之际,列宁身边负责保卫的约200名契卡工作人员里,多达70人是中国人。中国士兵在苏联红军从西伯利亚到克里米亚的南征北战中都留下足迹。中国读者熟悉的《钢铁是怎么炼成的》、《静静的顿河》里都提到过中国红军战士。 有谁能预见到当年这些小人物"革命同志鲜血凝成的友谊",怎么就一度演变为上世纪60年代珍宝岛上的"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殊死"敌我"搏斗了呢?即使在两个大国都同样"坚持共产主义道路"之际,两国关系仍让位于邻国的外交现实。 经济和政治均衡 今天的中国已经从一百年前的人口大国,在特别是过去30年里演变成了经济大国,改变了过去中俄关系中它的角色和分量。 随着乌克兰危机的跌宕起伏,普京领导下的俄国和西方关系不断冷却,中俄关系却显得越发密切:习近平担任中国最高领导人后首个出访的国家是俄国;俄国在减少对欧洲的天然气出口的同时和中国签署了油气出口的能源大单。 中俄官方的媒体和专家们都表示,双边关系正处于建交65年来的最好时期,"为邻国间、大国间、新兴经济体间和谐共处、合作共赢树立了典范"。 今天的俄中"典范"是否是因为美国和西方的压力造就的呢?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助理教授科尔松说,双方的"互利互惠"关系都是从实际出发的,特别是在目前在经济上形成的"中美共管"的国际格局下,中俄和美国分别的经济关系可以解释他们政策的出发点。 他说,中俄关系是无法和中美关系相比的,仅仅看贸易关系,中美之间的贸易额高达5000亿美元,而俄美仅仅600亿。所以中国不会忽略和美国的关系来和俄国结盟。在联合国的投票中就可以看出,中国不参加西方对俄国的制裁,但也没有投票支持俄国。而俄国也不会忽略和美国的关系在一些国际和地区问题上偏向中国。 南京大学的国际关系学教授朱峰也对BBC中文网表示,目前中俄都面临着西方压力,双方战略需求拉近了中俄关系。应看到,俄国普京的政策虽有对西方强硬的一面,但也不愿和西方决裂、重回冷战的老路。从中国来说,习近平上台后其实并未去挑战现存的国际秩序。不过,目前中俄双方互相协作也在客观上有利于地区的稳定和和平,防止出现一家独霸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