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慈善救助不能解决贫困问题

"海啸过去不久后出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局面:受灾地区得到太多募捐者的援助资金,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救灾的效率,"Adriaan Ferf是一位顾问,海啸之后,在祝福链的支持下,他对救助项目展开了调查。结果显示:援助工作从整体上是值得肯定的。
None
None

海啸10年之后,瑞士救助组织祝福链委任Channel Research顾问公司,对29个在印度、印度尼西亚和斯里兰卡海啸之后进行的救助项目的长远效果进行调查。得到的结果显示,如今90%得到瑞士救助的人,基本生活需求得到了满足。海啸之后,用瑞士的捐款在受灾地建了23000所居所。这些住所改善了受灾者的社会经济状况。

但是来自国际的巨额援助捐款,也带来了问题,在这场救助工作中,暴露了慈善救助的极限,Adriaan Ferf说。

swissinfo.ch:在您的调查报告中,大部分是正面的结论,祝福链提供的捐款所进行的救助项目产生了非常良好的效果。您能否告诉我们哪些地方做得不好,原因又是什么?

在救助机构提供帮助的时候,地方政府起的作用越来越大,这也无可厚非,如果瑞士发生灾难,也不希望别国来掌管重建事务。本国或者本地政府应该负起责任。

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项目的选址问题。比如,在斯里兰卡,一些房子盖在了国有土地上,因为人们急需睡觉的地方。但是却没有人愿意前往居住,因为位置太偏。这不是祝福链的项目,但同样暴露出了问题。

我们也觉察到在新建的村庄中,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也非常重要。将富人、穷人,各种信仰的人、本地人和外地人混合在一起会带来社会问题,威胁到这些幸存者的和平共处。

swissinfo.ch:海啸过后的国际援助,规模之大打破了以往慈善救助史的纪录,面对这么大数目的捐款,人们的反应如何?

A. F:海啸之后,我们陷入了一个奇怪的境地:我们得到的捐款比实际需求的要多,这造成了不良影响同时降低了救助的效率。如果50个救助组织出现在同一个地方,那么协调合作就变得不那么容易。从这种意义上讲,说明那场海啸非同一般。

但是当时的情况是,那些本来就很贫穷的人几乎失去了所有的一切。而现在他们有了得到以前做梦也无法得到东西的可能性。这也唤起了人们的贪婪欲,忽然出现了这么多钱,每个人都想从中分得一份。

swissinfo.ch:这些非同一般的慈善之心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必须尽快将捐款分配出去的压力;救助组织之间为得到最好地点、最好项目产生的竞争;贪污......海啸之后救助工作的效果到底怎么样?

A. F:救助工作的组织工作并不像想象的那样有效率。但是明确的是,达到最好的救助效果是我们的目标。在联合国旗下有27个救助组织,还有很多数不胜数的非政府组织和私人捐助者。这么多组织共同完成一个项目谈何容易。

瑞士当然希望瑞士的救助组织能帮上忙,而荷兰则希望荷兰组织有机会帮忙。如果哪一个救助组织太过活跃,会遭到猜忌。不容忽略的是,慈善救助变得过分的政治化。

swissinfo:自然灾害侵袭一个贫困的国家,对其进行援助,这个问题应该怎么理解呢? A. F:首先慈善救助不是解决贫困问题。慈善救助无法挽救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也不可能改变一个国家的政治局面。如果海啸之前一个国家存在战争或者衰退现象,海啸之后这种情况还会存在。

第二就是要做到谦逊,如果能在一个贫困的国家做些什么有益的事就应该去做,而谦逊的另一个含义是-必须接受一个事实:有些东西没有能力去改变。

文章摘自: 瑞士中文网

正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