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中国“一带一路”战略背后的能源格局
共建"一带一路"是探索全球治理的新模式,也是提振欧亚大陆整体发展水平、密切各国经济往来的伟大实践。
从推动能源合作的角度讲,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将会在改善交通和物流、基础设施、融资环境与软环境等四个方面对"一带一路"的能源合作产生巨大的推动效应,展现其美好的前景。同时以上这四个因素的叠加效应,对变化中的国际能源格局也将带来重大影响。
共建"一带一路"的优先方向是构建互联互通的伙伴关系。未来在欧亚空间,随着"一带一路"能源开发和形成油气管线网络基本依托的多条经济走廊的形成,在"一带一路"沿线将出现涵盖能源上中下游领域的不同产业中心。
首先是能源开发中心。
中亚开发中心将更为引人注目。随着能源技术和交通状况改变,不仅该地区的陆地资源潜力逐渐被释放,而且里海油气资源的开发将提上议事日程。里海石油储量是近30年全球陆地最大的油气新发现,能源潜力巨大。
此外,在外高加索地区、西亚地区正在采用新的开采设备和技术,其能源规模效应将逐步显现。同时,中国的能源开发明显加快,尤其在非传统能源和新能源、替代能源等领域的开发规模都将迈出更大的步伐。中国能源保障在量和质两个方面都将明显改观。
对于中国的邻居俄罗斯而言,其所拥有的3200个油气储藏目前只开发了1600个,大量资源还没有得到有效开发。随着工业技术和设备的更新,俄境内外投资环境的改观,借助于欧亚地区整体经济发展的拉动,其储量丰富的油气资源的开发前景更为可期。
其次是加工炼化中心。
推动"一带一路"沿线油气加工炼化中心的建设,可以更好地体现合作共赢的理念。加工炼化中心可以扩大能源的产业链,提升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是能源出口国改变经济单一结构的重要途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设备更新,欧亚大陆各国对能源的加工和炼化能力将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这不仅将提高工业化水平,能源本身的价值链也在扩大和延伸。除了俄罗斯之外,中国目前已经是"一带一路"上最大的加工中心。中亚、西亚、东欧今后都会成为能源加工中心的重要成员。
再次是市场中心。
目前"一带一路"覆盖地区已成为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市场。中国、印度、巴基斯坦、东南亚国家能源消费仍在增长。以往国际上各国的竞争专注于资源的拼抢,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市场的地位愈益凸显,各国争夺的重心已由争夺资源、争夺矿产逐渐转变为争夺市场。未来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市场国家,在国际能源格局中话语权的提高,会得益于最大消费国这一日渐突出的地位。未来在欧亚空间,庞大的能源市场体系的形成,将会进一步改变能源贸易的流向,直接影响国际能源的布局。
最后,将形成一系列服务中心。
围绕能源开发和加工、运输,沿线地区将必不可少地出现众多的服务区,来承载设备修理、更新装备、技术培训等功能。
目前,能源领域游戏规则的制定、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的开发,甚至包括主要油田的把控,都在西方国家手中。而"一带一路"建设的进程势必将带动现有的能源体系和格局的调整和演变。
在欧亚大陆上,长期以来能源格局呈现出西重东轻的局面。
但这一状况已有明显的改变。近年来欧亚大陆东部和南部地区发展加快,地位在不断提高。石油及油气的贸易及流向都呈现东移的趋势,涵盖欧亚大陆东部的亚太地区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中心,这也使欧亚大陆能源的格局趋于平衡。
欧亚大陆的东部地区已涌现出不少能源供需板块,而中国在这些板块中居于中心地位,在其周边的东亚、中亚、东南亚已形成若干个次地区的能源合作网络,因此,现在应更多考虑构建亚洲的能源合作机制问题。搭建地区能源合作的平台,将会提高欧亚大陆东部和南部地区的权重,使能源格局的演变更趋平衡和优化。
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趋势在于欧亚大陆能源运输格局的变化。
"一带一路"建设将推动欧亚大陆铁路、公路等交通设施的改善。随着陆路交往的畅通,陆路运输的比重增加,最终将会改变以往途经马六甲海峡的单一海路运输格局。欧亚大陆将逐渐建设多条新的能源转运中心,形成海路陆路比肩并进的合理布局。
第三,"一带一路"的发展将加快"去美元化"的进程。
由于沿线各国更为重视规避金融风险,更看重和利用本币结算,将会加快世界金融体系"去美元化"趋势。亚洲基础设施开发银行、丝路基金等金融机构的出现,中俄、中国中亚,以及更多国家采用本币结算都将加快这一进程的推进。
最后,不可忽视的是,沿线各国都已将开发新能源和替代能源置于能源战略的重要位置,非传统能源、新能源和可替代能源产量的增加,各国在新能源领域技术的交流和合作将会成为新的合作平台,新能源革命作为重要的推动力,对全球乃至欧亚大陆能源生产和消费格局的演变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链接:
"一带一路"(OneBeltAndOneRoad,简称OBAOR;或OneBeltOneRoad,简称OBOR;或BeltAndRoad简称,BAR)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
"一带一路"不是一个实体和机制,而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是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3年9月和10月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
丝绸之路经济带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中国与西亚各国之间形成的一个在经济合作区域,大致在古丝绸之路范围之上。包括西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五省区,西南重庆、四川、云南、广西等四省市区。2013年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提出。
这一地区资源丰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将对世界经济产生重要影响。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2013年10月习近平访问东盟国家时提出来的。
古老的海上丝绸之路自秦汉时期开通以来,一直是沟通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而东南亚地区自古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和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历史,着眼中国与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十周年这一新的历史起点上,为进一步深化中国与东盟的合作,构建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为双方乃至本地区人民的福祉而提出的战略构想。
同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在世界格局发生复杂变化的当前,主动创造合作、和平、和谐的对外合作环境的有力手段,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创造良好的机遇和外部环境。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4年3月5日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抓紧规划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