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厥西伯利亚铁路:点燃区域活力的生命线

(哈萨克国际通讯社讯)突厥西伯利亚铁路(以下简称“突西铁路”)不仅是中亚地区的交通命脉,更成为连接未来的象征。这条铁路不仅承担了货物运输的重任,还在战时成为国防屏障,和平时期则化身为劳动与发展的枢纽。哈通社记者深入探访,带您回顾突西铁路的早期岁月及其对区域发展的深远影响。

а
Открытие железнодорожной станции в столице КазССР. 1929 год. Фотохроника КазТАГ

艰难起步与技术革新

突西铁路于1931年1月1日正式投入运营。初期因建设周期短、标准较低,铁路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但设计时已预留升级空间。早期货运主要依赖Нп和Ов系列蒸汽机车,动力不足成为瓶颈。1938年起,铁路引入更先进的СОк系列机车,大幅提升货运效率。

为优化运营,铁路沿线设立机车修理厂,推行现代化维护方式。每台机车分配固定团队,制定严格的检修计划,并强化技术监控。这些创新举措使突西铁路在当时独树一帜。针对客运需求,铁路引入高速Su系列和牵引力更强的Б系列机车,进一步提升运输能力。

据塔拉兹铁路学院生产教学主任库尔詹·凯尔曼巴耶娃介绍:

“1933年前,突西铁路仅有附属机车修理厂的车间,缺乏独立的车厢修理设施。随后六年内,铁路新建了三座车厢修理厂、两个维修点和一条生产线。”

同期,木制桥梁和未处理枕木逐步替换,电站容量增长15倍,通信系统全面升级。货运能力也显著提升。1940年,突西铁路入口线路增至62条,货运周转量增长30倍,集装箱运输起步,新增8条通道。自动化系统逐步引入,1941年铁路安装55个气动道岔,释放300余名工人转岗其他任务。调度系统优化,设立两个调度中心,统一管理机车运行,大幅提升运输效率。

а
Девушки-казашки - участницы строительства Турксиба. 1930 год. Фото: Будневич И.,Попов Г

区域发展的强劲引擎

突西铁路的建设与运营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1932年至1939年,货运量增长2.25倍,出口规模显著扩大。

库尔詹·凯尔曼巴耶娃表示:

“1931至1940年,突西铁路的过境运输量增长超20倍。南向运输包括库兹巴斯煤炭、木材和粮食,北向则以石油等物资为主。”

1940年,《号角报》刊登铁路负责人M.I.布列洪茨的文章称:

“突西铁路以最短路径将西伯利亚粮食和木材运至中亚,圆满完成历史使命。十年间,运输粮食达1.5亿普特。”

铁路运营由1.7万名员工支撑,其中40%为哈萨克族。他们担任司机、值班员和道岔工等职务。

哈萨克斯坦国家铁路公司詹布尔分部武装与劳动荣誉博物馆经理维涅拉·布肯诺娃介绍:“至1939年,约7000名哈萨克族员工在主要部门工作。马梅尔拜·乌马罗夫(阿拉木图)、库沙克·塔日波夫(舒)、乌斯曼·诺尔穆尔扎耶夫(萨雷奥泽克)等人的名字广为人知。”

助推阿拉木图崛起

1940年,《哈萨克斯坦真理报》刊登哈萨克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书记朱马拜·沙亚赫梅托夫的文章,高度评价突西铁路的意义:

“突西铁路加速了畜牧业、食品、轻工业等领域的发展,连接了哈萨克斯坦与苏联主要铁路网,促进了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

历史学家认为,突西铁路对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首都阿拉木图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深远。铁路将阿拉木图与莫斯科直接相连,使其迅速成长为经济与文化中心。

建设初期,阿拉木图仅为一座“新生”城市,但短短数年便成为工业与文化的繁荣之地。食品、轻工业企业蓬勃发展,果蔬罐头、面粉加工、肉类联合工厂、面条厂、面包厂相继投产。全国最大的烟草厂、鞋类和纺织产业也在此扎根,阿拉木图更成为共和国的出版中心——这一切得益于突西铁路的推动。

а
Здание железнодорожной станции Чу на Турксибе. 1929 год. Фото: М.Альперт

战时担当:国防与后方的支柱

二战期间,突西铁路成为哈萨克斯坦国防的重要支柱。1941年6月24日起,全国铁路转为战时模式,优先保障军事列车和国防工业物资运输,客运大幅压缩。超过220家工业企业和50多万人口迁往哈萨克斯坦,煤炭运输量翻倍,金属运输量增长4倍,全国十分之九的弹药铅材来自哈萨克斯坦。

维涅拉·布肯诺娃表示:“突西铁路在战时运输中扮演核心角色,发送1300多列特快列车和1700列补给列车,动用超7万辆车厢。”

阿亚戈兹站组建近半数特快列车,通过快速处理技术,1.8万列火车的停留时间平均缩短25分钟,节省大量资金。

塞梅、扎尔马和卢戈沃伊站表现尤为突出。受损严重的车厢在江布尔站由铁路工人和当地技师迅速修复。梅尔克站员工倡议成立250多个社区工作队,吸纳家庭主妇、轮休铁路工人和工厂职工参与,货运装卸时间缩短一半。阿亚戈兹和詹布尔站调度员引入先进管理方法,确保运输高效进行。

а
Казах-землекоп на строительстве Туркестано-Сибирской магистрали. 1928 год. Фотохроника КазТАГ

铁路沿线掀起斯达汉诺夫运动热潮,铁路工人提高劳动生产率,保障前线与后方联系畅通。尽管备件短缺,铁路工人自制零件,维持轨道、机车和车厢的正常运行。

战后成就与持久影响

战时,突西铁路沿线新建约240个设施,包括阿拉木图的电站和车厢修理厂。维修队甚至举家投入线路修复,展现了人民英雄般的奉献精神。

突西铁路还支援前线铁路修复,1943-1944年派遣超2万人参与西部铁路重建。

铁路工人的无私奉献获得高度认可,数百人获勋章嘉奖,铁路集体8次荣获国家国防委员会旗帜。

至二战前夕,突西铁路运营长度达2088公里,新建江布尔-卡拉套和科克苏-铁克利支线,站内线路总长557公里,涵盖7个运输部门、8个机车修理厂、17条线路和12个通信区段,195个站点和通道提供服务。

突西铁路不仅是技术工程,更是区域经济腾飞与文化融合的象征,其历史功绩至今激励着中亚的发展。

【编译:木合塔尔·木拉提】

正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