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中国青年宗教领袖:宗教理念和青年群体在跨文化交流以及应对全球性挑战中得作用
(哈萨克国际通讯社讯)2025年9月17日至18日,第八届世界与传统宗教领袖大会将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隆重举行。大会前夕,我社记者在会场同来自中国的两位青年宗教界代表——中国佛教协会万慨法师与中国道教协会金崇景道长进行了交流。

两位嘉宾就道教“天人合一”理念与佛教“慈悲为怀、众生平等”的思想,以及青年群体在宗教文明对话中的作用,分享了各自的见解,展现了中国青年宗教界代表的思考与担当,也折射出不同宗教理念在应对当今全球性挑战中的智慧与价值。
Kazinform :两位,非常荣幸今天能在阿斯塔纳与您们见面。首先想请金崇景道长谈谈,道教中“天人合一”的理念,对于当下全球生态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有何启示?
中国道教协会金崇景道长: “天人合一”是道教修行的核心要义,也是中国传统生态智慧中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原则。这里的“天”,不仅指天空,更指天道与宇宙运行的整体法则;“合一”强调人类与万物同源共生。《道德经》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天人合一思想的重要源头。在道教看来,人类应当效法自然、尊重万物,以善心对待一切生命,顺应天道而行,使万物各得其所。当今世界在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面临严峻挑战,道教的理念提醒我们要将环境保护放在优先位置,顺应自然规律,优化生态资源配置,推动人与自然实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和谐关系。
Kazinform :非常感谢。那请问万慨法师,佛教“慈悲为怀、众生平等”的理念,在当下全球冲突频仍的背景下,能带来哪些启示?
中国佛教协会万慨法师: 佛教讲“慈能予乐,悲能拔苦”。“慈悲为怀、众生平等”的理念突破了种族、宗教和社会地位的界限,提倡平等与包容,为和平共处奠定了基础。佛教认为和平始于内心。通过修行和自我反思,人们可以克服贪嗔痴等负面情绪,培养宽容、善良和慈悲的品质,从而减少外部世界的冲突和对立。同时,佛教的因果观念提醒人们,善行得善果,恶行招恶果,自觉遵守道德规范,避免伤害他人。佛教还将“众生平等”的理念扩展至自然万物,强调人类与自然是一个整体,应避免过度开发,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通过内心修行、社会包容和生态关怀,人类能够共同构建一个和平与和谐的世界。

Kazinform :两位作为青年宗教界人士,您们如何看待青年群体在推动宗教文明对话中的作用?
中国佛教协会万慨法师: 我认为青年群体在宗教文明对话中有独特优势。青年人心态开放,充满好奇,更愿意接触和理解不同宗教的教义与文化。他们善于利用现代科技和社交媒体,打破地域限制,促进不同群体之间的互动。佛教界也通过线上论坛、虚拟展览等方式,向更多人分享佛教文化。青年通过跨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艺术创作等方式,能够推动宗教文化的融合与创新。作为青年宗教人士,我们愿积极发挥作用,促进交流,造福众生。
Kazinform :您们如何评价世界与传统宗教领袖大会在促进宗教多元文化交流方面的意义?
中国道教协会金崇景道长: 大会为跨宗教对话提供了重要平台,也彰显了哈萨克斯坦在推动宗教交流方面作出的贡献。自首届大会以来,中国道教界一直积极参与,显示出我们对跨宗教交流的重视。世界道教联合会目前已有二十多个国家参与,我们希望未来能在这一框架下与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开展更多合作。
【记者:木合塔尔·木拉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