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国际通讯社60年前的报道:处女地开垦、“赫鲁晓夫楼”、中国汽车工厂

(哈萨克国际通讯社讯)在哈萨克国际通讯社迎来105周年之际,我们推出系列报道,回顾60年前的珍贵历史瞬间。

库斯塔奈地区“红色先锋”集体农庄使用自走式收割机收获粮食。哈萨克国际通讯社图片档案
库斯塔奈地区“红色先锋”集体农庄使用自走式收割机收获粮食。哈萨克国际通讯社图片档案

分析评论员弗拉基米尔·库里亚托夫从档案中挖掘出一则引人入胜的记录,讲述了苏联专家参与下中国首座汽车工厂的建设,折射出那个时代中苏友谊的辉煌与哈萨克斯坦的蓬勃发展。从处女地开垦到“赫鲁晓夫楼”建设,这些故事勾勒出20世纪50-60年代的独特图景。

赫鲁晓夫解冻与冷战背景

1954年至1964年间,哈萨克斯坦的生活充满了重大事件。处女地开垦、玉米种植热潮、太空探索、著名的“赫鲁晓夫楼”建设——这些只是那个时代众多事件中的一小部分。

这一时期后来被称为“赫鲁晓夫解冻”。期间,人们首次公开讨论“斯大林个人崇拜”,政治犯开始从监狱和劳改营中释放,非法判刑者得到法律平反。

国家在变化,人民也在变化。共和国的领导层迎来了一波新的管理干部,其中包括季穆赫梅德·库纳耶夫。

至于苏联领导人尼基塔·赫鲁晓夫,他也展现了自己作为新型苏联领导人的形象。他访问了纽约、巴黎、柏林等多个外国首都,努力向世界展示一个焕然一新的苏联——无论政治制度差异如何,都能成为可靠的伙伴。

报纸逐渐摆脱意识形态的束缚,外国代表团、英国模特、艺术家和记者开始频繁访问苏联。

哈萨克国际通讯社的一则报道完美体现了那个时代的风貌。题为《伊夫·蒙当的礼物》的消息报道了著名法国歌手伊夫·蒙当及其妻子、知名演员西蒙娜·西涅莱于1957年1月13日访问苏联的消息。

他们的到来恰逢牙科技师雅科夫·伊利奇·戈特曼家庭中的一件大事。他的妻子娜塔莉娅·帕夫洛芙娜在同一天生下了一对龙凤胎。很快,从卡拉干达邮局发往莫斯科的电报送达伊夫·蒙当和西蒙娜·西涅莱手中:“为纪念您访问苏联,我将新生龙凤胎以您二人的名字命名。”

几天后,下诺夫哥罗德邮差街17号收到了一封回信:“祝贺父母,祝母亲和婴儿健康,愿他们充满力量。您的关注令我们深受感动。伊夫与西蒙娜。”1月11日,一个包裹送达,里面装有刻有法文签名的银杯,一个写着“西蒙娜献给伊夫”,另一个写着“伊夫献给西蒙娜”。

对苏联公民来说,这样的“跨越国界”故事令人振奋。然而,总体而言,这仍是国际关系中最艰难的时期。台湾问题愈发紧张,古巴爆发革命,越南战争开始,非洲和中东局势动荡,军事政变接连发生。

有趣的事实:法西斯德国投降10年后,这场战争才在法律上正式结束。1955年1月25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发布《关于终止苏联与德国之间战争状态的法令》。文件指出:“自停止对德作战以来已近10年,德国仍处于分裂状态,尚未签订和平条约,德意志民族与其他民族相比仍处于不平等地位。”

苏联认为,长期谈判的根源在于西德重新武装及其加入“侵略性军事集团”。

1962年,加勒比危机爆发,苏联与美国关系达到顶点。“遏制帝国主义侵略”“让阿拉伯人民免受血腥之手”“制止殖民者”等话题成为那个时代的标志。

处女地开垦

在这一时期,苏联领导层继续推进工业化,同时在农业发展上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当时的超级项目之一便是处女地开垦。

1954年3月,哈萨克斯坦、西伯利亚及其他地区决定“进一步增加粮食生产,开发处女地和休耕地”。1953年,哈萨克斯坦的麦田面积仅占全苏联的11.3%,到1960年这一比例增至30%。1956年,哈萨克斯坦首次交付了10亿普特(1普特约16.3公斤)粮食。

莫斯科的年轻爱国者们来到库斯塔奈州处女地参与粮食收割和检验。哈萨克国际通讯社图片档案
莫斯科的年轻爱国者们来到库斯塔奈州处女地参与粮食收割和检验。哈萨克国际通讯社图片档案

当时的哈萨克斯坦媒体标题也反映了这一热潮:“我们将开垦数百万公顷处女地,增加粮食产量!”“将处女地变成繁荣的田野!”“开发新土地是我们战斗的任务!”

在档案中,1954年2月哈萨克斯坦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上,中央农业书记F.卡里布扎诺夫的讲话记录犹存。他指出:“为开垦新土地,我们获得了大量技术设备。农业部正采取措施加快设备运抵各州,组织培训机械操作员,确保分配的资金用于建设组合房屋、帐篷、油罐等。”

哈萨克国际通讯社的报道详细记录了处女地开垦的相关信息。整个社会动员起来支持这一事业,当局努力确保开垦者及时获得燃料。

这方面,图伊马济至鄂木斯克输油管道的建设信息引人注目:“该管道对西伯利亚及哈萨克斯坦东北部地区意义重大,石油将输往处女地开垦区”(1956年8月7日)。

由于史无前例的粮食产量需要储存,相关基础设施以惊人速度建设。科斯塔奈附近启动了全国最大粮仓之一的快速建设。记者写道:“配备额外仓库,可储存2.2万吨粮食”(1958年7月24日)。

1960年,哈萨克斯坦影院上映了纪录片《开垦的处女地》的前两集。

玉米与畜牧业热潮

然而,除了处女地开垦,哈萨克斯坦农业生活中还有其他知名项目,其中之一是玉米种植。

通讯社发布了一张题为《玉米应成为哈萨克斯坦田野的女王》的图片,报道了东哈萨克斯坦州农业工作者种植玉米的情况:“今年决定生产100万吨玉米青贮饲料,是去年的两倍”(1958年5月22日)。

收割机械在“红色山鹰”集体农庄收割用于青贮的玉米。哈萨克国际通讯社图片档案
收割机械在“红色山鹰”集体农庄收割用于青贮的玉米。哈萨克国际通讯社图片档案

与此同时,被称为“第二处女地”的另一项目——畜牧业发展——也备受关注。

1963年2月,哈萨克斯坦举办了首届共和国牧民大会。通讯社以《年轻牧羊人的盛大会议》(2月27日)为题报道,来自哈萨克斯坦各地的1200名年轻牧羊人、专家和科学家齐聚首都,在阿拜国家歌剧和芭蕾舞剧院举行会议,优秀牧民受到表彰。

报道称:“获奖者代表、阿特劳州马哈姆别特生产管理局‘先锋’国营农场的资深牧羊人萨坎·达乌列特卡利耶夫发言……他表示,年轻牧羊人将全力以赴,尽快开垦哈萨克斯坦的新处女地。”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牧羊人萨坎·达乌列特卡利耶夫曾收到赫鲁晓夫的来信。信中写道:“您的经验和工作方法应由哈萨克斯坦及全国其他地区的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广泛学习和应用。”

畜牧业发展和牧羊人职业地位的提升受到高度重视。通讯社还报道了新人才培养和代际传承。例如:“库德拜·伊桑库洛夫在努拉国营农场牧羊四分之一世纪。其子沙里普接替父业,完成牧羊课程后,从父亲手中接管了叶季尔拜种群。如今,沙里普·库达巴耶夫的羊群状况良好,无一头牲畜在冬季死亡,即将开始产羔。他计划每百头母羊产125只羊羔,每头羊剪毛3公斤”(1963年4月6日)。

另一则报道提到牧民队伍的壮大:“江布尔州举办了首届中学毕业生志愿从事畜牧业工作的大会……734名毕业生中,619人决定从事农业,其中400人选择畜牧业,239人决定成为牧羊人”(1963年7月3日)。

工业化与中苏友谊

在赫鲁晓夫时期,由于去斯大林化的影响,中国与苏联的友谊有所降温,但这并非突如其来或一蹴而就。最初,苏联媒体仍在积极宣传中苏友谊。

1955年2月,为纪念《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五周年,众多文章和报道问世。

关于苏联专家援助中国的报道。哈萨克国际通讯社图片档案。
关于苏联专家援助中国的报道。哈萨克国际通讯社图片档案。

通讯社图片年鉴记录了一个有趣事实:苏联专家参与建设的中国首座汽车工厂。图片由哈萨克国际通讯社和新华社提供,显示了两大通讯社的友谊在当时已奠定基础。

如今,哈萨克国际通讯社与新华社延续这一传统,通过专业联系和相互支持延续合作。

上世纪50-60年代,哈萨克斯坦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冶金工业发展,钛金属开始生产,新兴工业领域涌现。

为发展农业,灌溉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其中最著名的是1956年投入使用的克孜勒奥尔达大坝,由超过2万名工人(包括1200多名日本战俘)建造。为此,塔斯布盖特城镇型村庄应运而生。

1957年7月31日,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部长会议通过了《关于发展苏联住宅建设的决议》,共和国开始大规模建设多层住宅楼。

1964年,赫鲁晓夫时代结束。官方媒体当时写道:“10月14日,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全会召开。全会满足了赫鲁晓夫同志因年事已高及健康状况恶化,请求免去其中共中央第一书记、中央主席团成员及部长会议主席职务的请求。”

60年前的哈萨克斯坦,在处女地开垦、工业腾飞和国际合作的浪潮中,书写了属于自己的壮丽篇章。这些档案不仅记录了历史,更见证了一个国家与时代的脉动。2025年8月13日,哈萨克国际通讯社将迎来105周年庆典。作为哈萨克斯坦最悠久的媒体之一,我们将继续秉承记录历史、传播真相的使命,与全球伙伴携手,迎接新的百年征程。

【编译:木合塔尔·木拉提】

正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