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俄美交汇点上:哈萨克斯坦如何稳步推进多方向外交

(哈萨克国际通讯社讯)位于欧亚大陆中心的哈萨克斯坦,因其独特的地缘位置而成为全球战略关注的焦点。在中国、俄罗斯与美国三大力量长期博弈的地带,哈萨克斯坦持续通过稳健的多方向外交巩固自身的战略空间,同时也为中亚地区的稳定与合作提供重要支撑。

Между Китаем, Россией и США: как Казахстан выстраивает многовекторную стратегию
Коллаж: Kazinform/ Canva/ Freepik

多极博弈下的地缘特性

除中俄美之外,欧盟、印度、土耳其、伊朗、巴基斯坦以及海湾国家等区域力量近年影响力快速上升,它们同样在关注中亚这一全球关系“敏感带”。在这里,大国利益错综交织,区域国家需要谨慎处理各方诉求,尤其是在大国之间矛盾可能外溢的情况下。

国际局势中美俄关系紧张、中美贸易摩擦持续,这些因素都可能对中亚造成外部压力。作为区域枢纽,哈萨克斯坦必须在避免卷入大国对立的同时,确保本国外交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多方向外交的必要性

对于哈萨克斯坦而言,多方向外交不仅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必需。其核心目标是确保任何一方大国都不会在该地区获得不对称优势,从而避免竞争加剧带来的不稳定。

对哈萨克斯坦来说,更关键的是保持“外交主体性”。主体能与各方对话,而对象则可能成为竞争的焦点。30年来,哈萨克斯坦在这一原则下保持了政策连贯性,而区域内部分国家在上世纪90年代和2000年代则不得不在复杂国际环境中被动调整。

同时,多方向外交必须保持积极性,通过提出区域发展愿景、推动国际合作框架来扩大外交回旋空间。发展项目不仅服务国家战略,也为同大国开展高层次对话提供平台。

бизнес
Фото: Pixabay

大小国家之间的“相互依赖”

当一个中等国家提出跨国发展议程并推动区域合作时,大国往往无法置身事外。这种格局形成了大国与中等国家之间的互动与制衡关系。

在苏联解体初期,中亚出现了战略真空。俄罗斯当时试图摆脱对前亚州共和国的责任,美国则通过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区域建设,而正处改革初期的中国也开始重视中亚的安全环境。这些因素最终促成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

核心竞争:交通走廊

上世纪90年代起,中亚地区的主要竞争逐渐聚焦于交通与物流通道。美国推动经高加索地区的多项线路,以减少区域对单一方向的依赖;进入2010年代,中国的“一带一路”赋予区域互联互通更强动力;2020年代,中间走廊持续发展;俄乌冲突后,俄罗斯加强推进“北—南”通道。

在这一系列竞争项目中,哈萨克斯坦始终是关键枢纽,并积极推动跨大陆贸易。作为远离海洋的内陆国家,通过多线布局,哈萨克斯坦在多个通道建设中确保自身处于“交通十字路口”的核心位置。

транспортный коридор
Фото: Midjourney

靠项目实现“多方向稳定”

对于中亚国家而言,冲突与对抗均不符合区域共同利益。统一的立场也让大国意识到,区域国家不会因多方向外交而刻意偏向某一方,从而让竞争更加聚焦于项目本身而非地缘对抗。

哈萨克斯坦正多线并举推动发展。例如,托卡耶夫总统近期访美期间达成的一系列合作项目,以及此前与俄罗斯和中国在核电站建设、中间走廊发展等方面的重大协议,都体现出哈萨克斯坦同时与主要伙伴保持合作的能力。

“以项目竞争”成为新的国际互动方式

如今,大国更倾向于通过发展项目展开竞争,这为中亚地区进一步扩大外交自主空间创造了条件。事实证明,“必须选边站”的论调并不成立。相反,中亚国家通过协调合作,为区域形成更稳定的外部环境,而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已成为区域推动力的关键代表。

托卡耶夫总统长期的国际经验,包括在联合国担任高级职务,使哈萨克斯坦在复杂国际环境中更具战略判断力,也使多方向外交更加成熟。

正如英语世界对汉语“危机”一词的常见解释所言:危中有机。尽管这一解释并非严格语言学意义,但其背后所强调的思维方式恰恰适用于当前的地缘政治现实——挑战与机遇共存,而多方向外交正是哈萨克斯坦在变局中稳步前行的关键。

【编译:木合塔尔·木拉提】

正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