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斯坦迈向主权之路:从历史宣言到国家复兴
(哈萨克国际通讯社讯)今天,哈萨克斯坦迎来国家节日——共和国日。值此之际,哈萨克国际通讯社特推出专题评论,回顾哈萨克斯坦如何在经济与政治领域逐步实现主权独立的历史进程。
 
                                              奠定独立基石
1990年10月25日,哈萨克斯坦通过《国家主权宣言》,为国家的独立奠定了基石。这一文件在苏联经济濒临崩溃、席卷全国的“主权浪潮”成为历史转折点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为理解这一事件的重要性,有必要回顾当时几个关键背景。

首先,几代人在苏联体制下成长,社会对变革的接受度不一,这种分歧甚至在当时的最高苏维埃(议会)中也清晰可见。其次,政治宣言若无经济基础支撑,则难以具备实质意义。因此,在宣言通过前,哈萨克斯坦已采取多项措施,为实现经济主权铺平道路。然而,最重要的是,独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起点可追溯至1986年的“十二月事件”。哈萨克斯坦率先在苏联境内挑战既有政治体制,成为民主化进程的催化剂和独立的前奏。
短短三年后,哈萨克斯坦的自主权问题被提上克里姆林宫的议程。1989年,旨在赋予国家经济和法律自主权的一系列决定密集出台,“主权”一词频频出现在共和国媒体的头条。

经济困境与社会挑战
哈萨克国际通讯社保存的90年代末资料,生动记录了当时经济转型的艰难、哈萨克斯坦面临的诸多问题以及国家为自主发展所做的努力。这些档案展现了那个令人不安的时代气息,让人们得以窥见挑战的规模。
那是一个充满困难的时期,经济濒临崩溃。尽管媒体仍充满“改革热忱”,但也提出了令人担忧的问题,却往往得不到解答。当时的经济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怪异混合。一方面,媒体试图让人相信“我们的火车正向前飞驰”;另一方面,现实却显示“铁轨已被拆毁”,资源被掠夺的现象日益明显。

1989年1月18日,哈萨克国际通讯社刊文《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部长会议》,总结了过去一年及五年计划前三年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文章指出,劳动生产率在三年内增长13.4%,超出五年计划预定的9.2%。然而,许多企业不仅未能增产,反而大幅缩减产量。文章分析,这种现象源于企业追逐高利润的动机:减少计划内生产任务,便可销售更多超计划产品,从而增加工资基金。这种做法导致经济平衡被打破。
1989年3月30日的报道《全面满足需求》聚焦贸易领域的投机与滥用职权问题。文章提到,“本五年计划期间,超计划生产的消费品总值超过13亿卢布,生产量增长27.7%,远高于年均增速。”但与此同时,日常消费品短缺问题依然严重。

1989年4月18日的文章《以法律与社会的全部力量》报道了哈萨克斯坦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针对“贸易黑手党”的会议。为打击侵吞社会主义财产的行为,相关部门专门派员开展紧急预防和调查行动。然而,这些措施效果有限,监管部门仅能查获投机行为的末端环节(如仓库-商店-投机者),而幕后组织者往往逍遥法外。文章指出,投机活动导致金融体系紊乱,商品囤积进一步加剧短缺。例如,塔勒德库尔干地区的“哈萨克消费品贸易公司”仓库中囤积了145吨家用肥皂、15万包洗衣粉、8000支牙膏和1.36万瓶洗发水,却未进入市场销售。

合作社的快速发展进一步加剧了问题。1989年2月,合作社数量为4500家,到1990年2月增至9600家。据报道,这些合作社“从贸易中大量攫取资源,加剧了多种商品的短缺”。
迈向独立之路
当时的媒体报道显示,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国民经济中工资增长速度远超劳动生产率,多个行业未能完成计划。从外地进口商品减少20%,本地生产增长停滞,经济失衡日益加剧,中央与共和国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

与此同时,哈萨克斯坦的政治、学术和公共话语中,关于联盟部门霸权及行政命令体制弊端的讨论愈发尖锐。经济主权的追求逐渐清晰。1989年9月17日,共和国媒体公布了《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自治与自筹资金原则草案》。该文件明确,“自治与自筹资金的根本目标是推动共和国及其地区经济发展,扩大对自然资源、劳动资源、生产潜力及收益的自主权,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草案强调,经济主权应为独立经济政策的实施创造条件,同时指出经济结构低效、过度依赖原材料及价格机制扭曲等问题。
草案第二部分规定了关键条款:“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土地、矿产、水资源、森林及其他自然资源为其独有财产,受国际法普遍原则约束,归属共和国管辖。”

1990年初,围绕草案的讨论将对外经济联系问题推向前台。媒体指出,“内部主权”若无外部经济主权支撑,则难以完整。当时,哈萨克斯坦主要通过中介(如苏联外经贸部及外贸机构)与外国开展贸易,出口地理范围极为不利。仅三分之一的出口产品以低于世界市场价格的卢布结算,外汇收入大多流入中央,哈萨克斯坦仅获得低于国内价格的卢布回报。
哈萨克斯坦还在其他关键问题上坚定立场。1990年2月,哈萨克斯坦国家安全委员会与检察院报告了1930-40年代及50年代初无端政治迫害案件的复审工作,截至当时共审理18955起案件,28294人获得平反。1990年5月22日,最高苏维埃通过《关于停止塞梅地区核试验及保护人民健康与当地环境的措施》的决议。1990年7月,1989年通过的《语言法》生效,确立哈萨克语为国语。1990年9月,最高苏维埃批准了多项法律草案,包括《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经济活动自由与创业发展法》《银行与银行业务法》《外国投资法》等,标志着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坚定步伐。
历史性宣言
哈萨克斯坦以渐进方式与中央抗争,逐步扩大自主权边界,复兴哈萨克语言与文化,奠定独立经济发展的基础。1990年10月25日通过的《国家主权宣言》成为这一进程的高潮。这份历史性文件获得隆重庆祝,成为共和国日。

1994年,哈萨克国际通讯社报道了阿拉木图庆祝共和国日的盛况,描述了“广场上号角声响起,身着古战甲的骑士震撼登场,象征哈萨克斯坦悠久的国家传统”。1995年,共和国日被赋予国家节日地位。
社论指出:“在苏联尚未解体之际,哈萨克斯坦宣布了领土完整与不可侵犯,将境内所有国家财富视为独有财产,确立了独立司法与内卫部队、作为国际关系主体的地位及自主金融体系的权利,宣布哈萨克斯坦法律在其领土上的至高权威。”
共和国日直到2008年一直广受庆祝,但2009年被从国家节日名单中移除。2022年,卡哈斯穆-卓玛尔特·托卡耶夫总统在乌勒套召开的国家库鲁尔泰大会上提出恢复共和国日作为国家节日,强调其为“国家建国历史性步骤的象征”。
他表示:“1990年10月25日通过的《国家主权宣言》是哈萨克斯坦独立之路的起点。”
同年,共和国日重返国家节日名单。
昨日,托卡耶夫总统在总统府——阿克奥尔达举行的共和国日庆典上发表讲话,指出:
“1990年10月25日,我们的千年国家传统得以复兴。不久后,人民高举独立旗帜,历史正义得以伸张,民族精神昂扬。独立是我们最珍贵的价值,守护并巩固它是我们的共同使命。主权是祖先为民族利益不懈奋斗的生动体现。”

【编译:木合塔尔·木拉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