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美国对中亚兴趣背后隐藏着地缘经济考量
(哈萨克国际通讯社讯)11月6日将在华盛顿举行的“C5+1”峰会,显示出中亚地区正日益成为全球政治舞台的重要参与者。哈萨克斯坦哲学、政治和宗教学研究所数字社会科学中心主任鲁斯塔姆·穆斯塔芬在接受哈通社采访时,对此次峰会及美国对中亚兴趣的深层原因进行了分析。
以下为访谈全文:
记者:您认为此次“C5+1”峰会为何对哈萨克斯坦、中亚以及美国都具有特殊意义?
斯塔姆·穆斯塔芬:这次将在华盛顿举行的峰会,不仅仅是一次外交延续,其意义远超象征层面。
在拜登任内的纽约会晤更多具有声明性和学术性特征,而这次唐纳德·特朗普则表现出更为务实、直接且以交易为导向的态度。
华盛顿如今不再只从“民主”或“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待中亚,而是聚焦于资源、通道与实质性合作。
美国的兴趣背后存在地缘经济计算。目标在于掌控关键战略矿产的供应链,并建设替代运输走廊。
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拥有丰富的铀、锂以及稀有和稀土金属资源,这些资源能成为美国工业和国防部门战略独立的保障。白宫对此心知肚明。
预计峰会结束后,双方可能签署涉及地质勘探、矿产加工、合资企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实质性文件。换言之,这不仅是礼貌性外交,而是一场具体的地缘经济交易。
对于哈萨克斯坦而言,峰会的意义尤其突出。它释放出加强地区主权的信号。作为区域核心国家,哈萨克斯坦在多层次外交中处于有利位置。
除了石油经济,我们更重视绿色能源、农业和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这些正是21世纪经济的关键领域。
如果美国重新审视类似“杰克逊-瓦尼克修正案”这样的制度性贸易限制,将为哈萨克斯坦与美国之间的全面贸易融合创造条件。
记者:美国企业在中亚最关注哪些领域?“资源换技术”的模式是否正在成为现实?
斯塔姆·穆斯塔芬:美国对中亚的兴趣可以用一个词概括:结构性利益。
上世纪90年代,美国企业主要为石油而来;2010年代关注民主与阿富汗议题;如今,关注点已转向工业安全与供应链稳定。特朗普政府在这一方向上动作非常坚定。
当前,美国将中亚视为全球稀有金属与关键矿产竞争体系中的重要环节。
中国目前控制着全球约80%的稀土加工能力,这让华盛顿处于前所未有的依赖状态。因此,美国正从政治与经济两方面同时加强与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合作。
哈萨克斯坦可成为供应链多元化的重要一环。美方更倾向与那些制度透明、司法公正、政策稳定的国家合作。
事实上,一些美国公司已率先在哈萨克斯坦开展地质勘探项目,这表明华盛顿不把中亚当作实验场,而是视为安全的产业链组成部分。
第二个方向是物流与交通走廊。美国深知,控制过境通道意味着掌握地缘政治影响力。
“中间走廊”(跨里海国际运输通道)被视为政治中立、抗制裁、安全可靠的运输路线。若美国企业参与其中,相关数字化、金融与技术解决方案也将随之而来。
第三个方向是绿色能源与高新技术。美国正利用其国际开发金融公司(DFC)等机构,推动可再生能源、机械制造与农业技术项目。这不仅是投资,更是管理标准、ESG协议与知识产权的转移。
例如,美国Wabtec公司已在哈萨克斯坦输出生产管理系统,这是一种新的“软实力”——基于技术与标准的实际影响力。
“资源换技术”可以说是一种象征表达,更准确地说,这是“标准与融合”的过程。哈萨克斯坦向投资者提供的不只是矿产,还有稳定与可预测的经济政策,而美国提供的不仅是技术,还有知识产权与资本市场准入。
记者:除了物流和矿产,哈萨克斯坦与美国合作还有哪些潜力领域?
斯塔姆·穆斯塔芬:我认为,目前哈美合作正形成一个三重交汇点——即华盛顿的战略诉求与哈萨克斯坦的现代化目标在三个关键领域契合:物流、战略矿产和农业技术。
在物流领域,重点项目是“中间走廊”。这不仅是替代运输路线的核心,也是美国追求战略自主的工具;对哈萨克斯坦而言,则是从“过境国”向“区域枢纽”转型的契机。
美国企业的投资不仅限于基础设施建设,还包括制度性技术——如数字化、海关标准、自动化管理等,这些正是哈萨克斯坦改革的重点。
战略矿产是第二大合作支柱。对美国而言,获取稀有金属不仅是商业利益,更是国家安全问题。而对哈萨克斯坦来说,这是实现从原料出口向深加工与合资生产转型的重要机会。关键在于,我们必须利用这些合作项目在本土发展高附加值产业,从而建立长期稳定的伙伴关系。
总体而言,美国重点关注物流与矿产,而哈萨克斯坦关注技术、教育、科研与人才培养。
现在正是一个历史性机遇期,双方都应把握。毕竟,美国依然是全球高科技领域的领导者。
记者:在大国纷纷加强对中亚关注的背景下,哈萨克斯坦应如何保持平衡?
斯塔姆·穆斯塔芬:目前,中亚已不再是全球政治的“边缘地带”,而是全球地缘博弈的重要一环。
哈萨克斯坦凭借灵活的多向外交策略,成功保持了在各方之间的平衡。
所谓“多矢量外交”并非口号,而是处理不同力量中心关系的重要机制。
记者:能否谈谈哈美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尤其是在煤炭深加工与碳减排技术方面?
斯塔姆·穆斯塔芬:哈萨克斯坦与美国在能源转型上的观点基本一致:向清洁能源过渡应是渐进式过程,而非骤变。
哈萨克斯坦拥有超过330亿吨煤炭储量,不可能完全忽视这一资源。两国的共同目标是实现碳中和,同时确保能源安全。
哈萨克斯坦已加入全球甲烷减排承诺(Global Methane Pledge),并在NASA、NOAA等机构的支持下,开展卫星监测与减排项目,建立统一的国家碳排核算体系。
在煤炭深加工领域,美国企业表现出浓厚兴趣。例如,哈萨克斯坦AST Petroleum与美国Blue Sky Energy合作,正在推进煤制合成柴油项目。这表明“清洁煤”概念已从口号变为现实。
第三个方向是碳捕集与封存(CCS)。美国的Chevron、ExxonMobil、Honeywell等大型公司在这一领域经验丰富,正与“哈石油天然气公司”(KazMunayGas)洽谈试点项目,目标是改造现有燃煤电站,使其符合环保标准。
总体而言,哈萨克斯坦并未选择突然放弃传统能源的“激进转型”,而是推行煤、气、铀与可再生能源并行互补的混合模式。
在这一模式中,美国企业的参与具有技术与制度双重意义,这正是我们推进结构性绿色转型的关键。
记者:您如何评价哈美合作的未来前景?
斯塔姆·穆斯塔芬:我认为,总统关于数字化转型、先进技术引入与科技主权强化的指示,正逐渐成为哈美合作的核心内容。
未来几年,哈萨克斯坦与美国在绿色经济、数字治理、交通走廊与战略矿产开发等领域的合作,将更加务实深入。
可以肯定地说,华盛顿对中亚的兴趣不仅是政治上的,更是出于地缘经济战略的深层考量。
【编译:达娜】